发表时间: 2021-11-23 11:11:05
浏览:
一、声音与噪声
(一)有关声音
1.声音的定义: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开始,引起传播媒介(如空气)的周期性、有节奏的振动,通过人耳鼓膜的振动而感知。
声音的三个主体:声源、传播介质、受众。
在弹性媒质中,依靠弹性力来传播振动的波包括纵波和横波。
媒介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,为纵波。
媒介质点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,为横波。
气体和液体媒质只能传播纵波,固体媒质可同时传播纵波和横波。
2.声音的频率
声源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声音的频率,通常用“f”表示,其单位为赫兹(Hz),完成一次振动的时间称为周期,用“T”表示。
声源质点振动的速度不同,所产生的声音的频率也不一样。振动速度越快,声音的频率越高,反之,就低。
根据频率的不同,可把声音分为三个区域:次声,可听声和超声。
次声是指低于人们听觉范围的声波,即频率低于20Hz。 对于次声,过去认为人耳听不到就不考虑其影响,但近来发现次声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很小,即使远离声源也深受其害。当次声的强度足够大,如在120分贝以上时,能使人平衡失调,目眩作呕,并产生恐慌等。人体还能直接吸收次声而形成振动的感觉。
可听声是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,频率为20Hz到20000Hz。
超声是频率超过人耳听觉频率的上限的声音。一般频率高于20000Hz。
人耳并不是对所有频率的振动都能感受到的。一般说来,人耳只能听到频率为20—20000Hz的声音,通常把这一频率范围的声音叫音频声。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,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。次声和超声入耳人都不能听到,但有一些动物却能听到,例如狗和老鼠能听到次声,蝙蝠、海豚能感受到超声。
3.声音的波长及声速
在介质中,声波振荡一个周期所传播的距离即为波长。波长与频率的关系为λ =c/f,其中λ为波长,c为声速,f为声音的频率。从公式里可看出,同一媒介里,波长越长,频率越小,波长越短,频率越大。在不同密度的介质中,声波传播的速度不同,因而波长也就随之成比例地改变。
(二)噪声
噪声:从物理学上讲,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。从环境角度来说,噪声泛指那些对受众产生干扰和影响的,不需要的声音。
例如:足球场内观众的欢呼呐喊声对有利方球员而言算不算噪声,但在斯诺克比赛中,观众发出的声音会干扰球员,属于噪声;欢快的音乐声对身心放松的人来说是享受,但对需要静心思考的人群,如考场上的考生来说就是噪声。
环境中的噪声往往是各种声源发出的声音的混合,具有一定复杂的频率特性,噪声的不同类型和受众的不同需求,需要特定的降噪手段予以治理。
江苏三弦建筑声学系统有限公司拥有完整、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。江苏三弦建筑声学系统有限公司的诚信、实力和产品质量获得业界的认可。三弦联系电话:4008637999,微信号:jiangsusanxian,期待您的来电,我们将会竭诚为您服务!